著名的救人医学故事体现医德医风

著名的救人医学故事体现医德医风
2025-05-10 18:06:5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
”“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从喻昌所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崇祯辛巳(公元1641
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这里的“难”不仅是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然迁延日久,但若经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们的肺腑之言。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
他直言道:“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
医德、医术佳联妙对 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
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
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
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
心欲济世,诊沉浮迟数,乃千古扬庥。
这是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通俗易懂的联语,对唐代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相传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表现一生行医志向,可见
其医德高尚。
著手成春,万家生佛;
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这是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据说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尽力尽职为病人服务,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
只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是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该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耐人品味。
通过这一句句言语真诚和期盼众生平安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
心中,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传统习惯,是以善恶标准评价医务人员
品质和依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医德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意思是说道德修养的成就居于先,技艺的成就处于后。《省心论·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作医”。《徐灵胎先生传》又强调:“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不知艺也者,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 祖国医学传统医德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闪耀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为先,是医者从业立术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它倡导 “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同情、关爱、尊重、保护和真诚善待病人,一视同仁,爱人如己,时时处处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原则。我国历代医家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如唐代杰出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而现今少数医者把病人分为三六九等,岂不是倒退吗?
近代医家陆渊雷先生曰:“自古学问与功名分两途。状元翰林有绝对不通学问者,大学问有终身布衣者。”历代医家都推崇轻权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质。医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最大乐趣,别无所求。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医术高超,仍不辞劳苦,周游天下,为民间解除疾苦,深得群众敬爱。汉代名医华佗,医术凡超,淡于名利,不愿做官,被曹操杀害便是一例。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云:“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闻发蕴奥,韦着方书,其立言也。”

回答2:

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女士!

回答3:

抗击非典的钟南山院士!

回答4:

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