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这部拍于1954年的作品会有三个小时之长,很是费了些时间看完此片。不过影片本身确实气势磅礴,人物刻画鲜明,决没有因为当年技术上的局限而显得粗糙。不过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大师黑泽明的代表作品并不是因为战斗场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是武士包括农民也同样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日本社会长久以来存在着鲜明的等级制度,武士和平民并不属于同一阶层,平民对武士充满着敬畏,面对平民武士更是傲慢无比。他们只是为诸侯服务,来赢取一生的名和利。这一点倒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像片中这样帮助农民守卫家园的武士则是少之又少,他们倒是另类得更像中国的侠客。但事实上侠义在日本并不存在,有的只是效忠诸侯领主的武士道精神。
正如片中的菊千代这个冒牌武士,他想成为一名武士但却总是被一起的其他武十所取笑。他的鲜明个性是影片中塑造得最具代表性的,农民的出身却渴望成为武士。所以他不像武士那样居高自傲,他了解农民的疾苦以及他们的缺点,也深刻了解武士常对农民造成的危害。所以他时常不经意的起着农民和武士之间的沟通作用。
事实上这七位武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他们都到处流离失所,如果说得清楚些他们只是些浪人,他们都没有自己的主人。武士的一生应该奉献给储侯,在为主人的征战中成就个人的光荣,而他们却没有了可以为之奉献的目标,只能沦落为替农民杀贼,作为武士而言是可悲的。
片中的战斗场设计得别具一格,多次被他人采用在其他影片之中,
电影中七位武士充分利用环境,领导一群胆小的农民同强大数倍的山贼作战,并且以少胜多。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些武士的战术素养及组织战斗力,虽然不免有电影本身的夸大,但武士作为日本战国时期诸侯们所主要依赖的战斗力确实非同一般。
这就不免令我联想到中国明朝中叶的倭寇之患,当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小组战斗力极强且纪律严明,各州县的明朝正规军根本难以抵挡。使得以日本浪人为主的倭寇如入无人之境。虽然后来凭借戚继光演练的新兵才扫清倭患,但那些倭寇毕竟是些被日本领主所遗弃的浪人而已,并非正规日本军队。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对朝鲜采取大规模军事侵略,当时日本在朝鲜登陆的日军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由于日本海军被朝鲜击败导致陆军补给供应不上,使得在朝鲜半岛的日军数量被控制住。明朝一看形势不妙,派出大军助朝鲜作战。虽几倍于日军,然而却占不得一丝上风,而且损失巨大。由于明军供给的无限,慢慢在形势上占据了上风,令日军被困。但既使如此,数倍于日本的明朝军队仍然没能将受困的日军消灭掉,还反遭重创。
这场中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虽然以中朝联军成为了胜者,但实话说赢得毫无面子,明军的战斗力与日本武士组成的日军相比明显不在一个等级。由此可见日本武士的战斗力以及战术素养的历害,正如《七武士》中所描述得那样,日本军队往往能凭借优秀的战术素养以少胜多,特别是散队作战组织严密,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共同进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蒙古铁骑虽能横扫欧亚大陆却为什么两征日本不果了。
不可思议的武士制度培养出极具战斗力的武士,不可否认武士道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蒙古的强大原为他们有一个精神领袖成杰思汗,大家都比较团结,但后期元帝国各亲王相互斗争,互相不信任,这是导致元帝国覆灭的直接原因,当然元帝国的治国政策也是有很大问题的。
这只能说明:马上得天下易,马上治天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