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势力?他只是刘邦的一个部下呀

2025-05-10 18:15: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刘邦麾下,在军事上只有韩信可以对抗项羽。刘邦要倚重他来打天下,给以重兵。韩信也随势做大。后来刘邦夺韩信帅印亲帅56万盟军被项羽3万精兵击败后,妻儿家小都被俘虏,自己狼狈逃回荥阳。又只有把帅印交还韩信,叫他派兵救援。当项羽帅10大军来攻打荥阳时,荥阳只有8千老弱残兵,而当时韩信攻下齐国,韩信以齐国初定未安,要求刘邦封他假齐王镇守齐国,当时情势危机,刘邦需要韩信救援。也只有接受韩信的要求。封韩信为齐王。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谁有兵谁就说的起话,即使是你的部下,你也只有善加笼络。就在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僵持不下之时。韩信倒向谁,谁就赢了,在那种情况韩信也可以完全自立为王,不被刘邦统属,即使是名义上的。韩信手下一个谋士向韩信提过三分天下的建议,但韩信没有采纳。
综上所述,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韩信对刘邦至关重要,是刘邦的部下,势力大也很正常,刘邦也奈何不了他,至少在他未统一天下之前!!!即使后刘邦也是诱捕韩信,不敢正式讨伐,一是韩信功高,二是打不过韩信!

回答2:

说实话,刘邦大部分的地盘都是韩信打下的,在楚汉相争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又再度复国,这些地方都是韩信帮着刘邦收复的,期间韩信也受了很多名将和智囊,比如彭越,李左车之类的,当时就算刘邦不封韩信,他也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刘邦和项羽,说实话当时有点像后汉三足鼎立时期。当时韩信的谋臣彭越等就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也发出文告说只要韩信不参与楚汉之争,就必保他一个王爵。试想像刘邦那样聪明的人当然不会让韩信中立了,所以韩信能有高官重势也是当时情势所逼。最后,刘邦建国以后也是杀了韩信,韩信其是不是死在妇人之手,而是死在自己的嘴上。当时刘邦已经同意了全中国,他就去问韩信他们两个人发挥出最大能力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刘邦只能带万余人,而他自己却是多多益善,这样就使刘邦有了杀韩信的念头,而吕后则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哎,可怜的韩信阿

回答3:

一代名将 帐下百万精兵都不算多~

韩信一生英雄,却死于妇人之手。想来实在令人叹息,有人说韩信之死是因为叛乱,但细读历史,韩信之死与叛乱无关,倒是与他的为人有关。

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把这小子活埋了。刘邦沉默了一阵,然后问陈平。陈平说:打仗的话,韩信不容易对付,得用个计策才行。结果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把韩信给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韩信非常不得人心的,文臣武将都不喜欢他。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向有点暧昧。一方面很欣赏甚至爱惜他,一方面又担心他。从他内心来说他不希望韩信造反,他也不愿意杀掉韩信。所以他在询问下属的时候,不见得一定对韩信怎样,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态度。但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要求杀掉韩信。韩信的人缘可见一斑。

韩信被抓以后,刘邦惜其才,并没有杀他。只是贬了他的爵位,从楚王变成了淮阴候。按说死里逃生,做人应该低调一点、谨慎一些。但韩信似乎没有收敛。下面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一件事是刘邦有一次和韩信闲谈。刘邦说:韩信啊,想我这样的能够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最多带十万了。刘邦又问:那你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答:我当然是越多越好了。你想刘邦最忌讳的就是韩信善于打仗,我不能带兵,你能带。那天下的兵都给你带了,我这个皇帝怎么当啊?真是那壶不开提那壶。作为一个待罪之身,居然对皇帝说出这么犯忌的话来,已经是离死不远了。

再有一件事情是韩信有一次去看望樊哙。大家知道樊哙是鸿门宴的重要人物,也是大汉王朝的将军之一,同时还是刘邦的妹夫。也算是一个显赫的人物。这个时候樊哙的位置已经在韩信之上了,但他还是毕敬毕恭的接待了韩信,口称臣子,以大王的礼节待之。可以说已经是很给韩信面子了。但韩信居然对樊哙说:想不到我活着竟然要和你这样的人为伍。好象十分不屑的样子。就算是好脾气的人听到也不高兴。何况军人出生的樊哙呢?韩信这样的为人得人心才怪!

后来,韩信被吕后诱杀。这个注意就是丞相萧何提的,包括骗韩信到朝廷都是萧何一手操办。萧何对于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说韩信就是萧何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这样一个人也出卖了韩信,韩信做人的失败已经没有办法讲了。

韩信被杀时,刘邦并不知情。刘邦回朝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欣喜又惋惜。欣喜的是心头之患终于解除,从此不必担心;惋惜的是这样一个人才不能再为所用!但就算吕后不杀他,以韩信恃才傲物,到处树敌,有反心却无大气魄之个性,结局早已经注定!

观人一生,本事越大,越要低调,为人越要注意。须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一个有才能的人面对的挫折往往越大,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成为末路英雄!

回答4:

一代名将 帐下百万精兵都不算多~

韩信一生英雄,却死于妇人之手。想来实在令人叹息,有人说韩信之死是因为叛乱,但细读历史,韩信之死与叛乱无关,倒是与他的为人有关。

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把这小子活埋了。刘邦沉默了一阵,然后问陈平。陈平说:打仗的话,韩信不容易对付,得用个计策才行。结果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把韩信给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韩信非常不得人心的,文臣武将都不喜欢他。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向有点暧昧。一方面很欣赏甚至爱惜他,一方面又担心他。从他内心来说他不希望韩信造反,他也不愿意杀掉韩信。所以他在询问下属的时候,不见得一定对韩信怎样,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态度。但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要求杀掉韩信。韩信的人缘可见一斑。

韩信被抓以后,刘邦惜其才,并没有杀他。只是贬了他的爵位,从楚王变成了淮阴候。按说死里逃生,做人应该低调一点、谨慎一些。但韩信似乎没有收敛。下面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一件事是刘邦有一次和韩信闲谈。刘邦说:韩信啊,想我这样的能够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最多带十万了。刘邦又问:那你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答:我当然是越多越好了。你想刘邦最忌讳的就是韩信善于打仗,我不能带兵,你能带。那天下的兵都给你带了,我这个皇帝怎么当啊?真是那壶不开提那壶。作为一个待罪之身,居然对皇帝说出这么犯忌的话来,已经是离死不远了。

再有一件事情是韩信有一次去看望樊哙。大家知道樊哙是鸿门宴的重要人物,也是大汉王朝的将军之一,同时还是刘邦的妹夫。也算是一个显赫的人物。这个时候樊哙的位置已经在韩信之上了,但他还是毕敬毕恭的接待了韩信,口称臣子,以大王的礼节待之。可以说已经是很给韩信面子了。但韩信居然对樊哙说:想不到我活着竟然要和你这样的人为伍。好象十分不屑的样子。就算是好脾气的人听到也不高兴。何况军人出生的樊哙呢?韩信这样的为人得人心才怪!

后来,韩信被吕后诱杀。这个注意就是丞相萧何提的,包括骗韩信到朝廷都是萧何一手操办。萧何对于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说韩信就是萧何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这样一个人也出卖了韩信,韩信做人的失败已经没有办法讲了。

韩信被杀时,刘邦并不知情。刘邦回朝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欣喜又惋惜。欣喜的是心头之患终于解除,从此不必担心;惋惜的是这样一个人才不能再为所用!但就算吕后不杀他,以韩信恃才傲物,到处树敌,有反心却无大气魄之个性,结局早已经注定!

观人一生,本事越大,越要低调,为人越要注意。须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一个有才能的人面对的挫折往往越大,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成为末路英雄!
说实话,刘邦大部分的地盘都是韩信打下的,在楚汉相争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又再度复国,这些地方都是韩信帮着刘邦收复的,期间韩信也受了很多名将和智囊,比如彭越,李左车之类的,当时就算刘邦不封韩信,他也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刘邦和项羽,说实话当时有点像后汉三足鼎立时期。当时韩信的谋臣彭越等就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也发出文告说只要韩信不参与楚汉之争,就必保他一个王爵。试想像刘邦那样聪明的人当然不会让韩信中立了,所以韩信能有高官重势也是当时情势所逼。最后,刘邦建国以后也是杀了韩信,韩信其是不是死在妇人之手,而是死在自己的嘴上。当时刘邦已经同意了全中国,他就去问韩信他们两个人发挥出最大能力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刘邦只能带万余人,而他自己却是多多益善,这样就使刘邦有了杀韩信的念头,而吕后则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哎,可怜的韩信啊!

回答5:

刘邦和项羽在现在河南一带相持的时候,分出一支兵力交由韩信至黄河以北发展。就是靠这支兵力,韩信先后灭掉了魏国、赵国和齐国,接受了燕国的投降。这样,相当于现在山西、河北、山东几省的大部分地区由韩信直接控制,其实力足以跟刘邦或项羽任何一方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而刘邦只好答应他。当然消灭项羽之后,刘邦采用种种手段削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也就没有什么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