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性粒细胞是什么意思。

2025-05-10 05:54:3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正常参考值

0.40~0.75(40%~75%);(1.80~6.3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性粒细胞

回答2:

中性粒细胞又称为嗜中性粒细胞或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1、特点: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2、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3、作用: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4、存活: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5、来源: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中性粒细胞

回答3: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中性粒细胞(+)表示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的意思,见于骨髓增殖综合症、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组织局部缺血或坏死、癌和何杰金氏病、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炎症综合性、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

扩展资料:

正常参考值

0.40~0.75(40%~75%);(1.80~6.30)×109/L

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性料细胞

回答4:

病情分析: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就是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增加。 如当白细胞增多,特别是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多时,多表明机体有炎症表现,多是急性细菌感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