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力劣势。在路易十八十个月统治中,因种种原因而作了大量裁减,遣散了许多军官及士官,取消了征兵制。而拿破仑也不敢贸然恢复(支持率),唯有号召士兵重回军队。法国连年征战,并在俄罗斯损失了大量优质兵员,厌战情绪较强。结果是法军质量数量都不能尽如人意。 2. 将领白痴(战略眼光欠缺,指挥能力不高)。 拉纳等一些元帅墓冢已青,而有九位元帅拒绝出山,因此只好用内伊,格鲁希(此人因为茨威格的缘故臭名昭著)之流,无能之辈,不堪大任。 3. 用人失察。格鲁希的任用就不说了。应用絮歇作北方军团(是主力,皇帝亲自指挥)参谋长。此时法军补给,秩序混乱,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相较而言苏尔特实在太懒惰。 4. 指挥失误。这个在战役前及战役中出现了好几次,比如进攻布吕歇尔的普军时调动部队的问题,对格鲁希的指示问题,对普军动向的判断等。 补充: 经济原因;当拿破仑还在欧洲大陆热衷于军事和政治征服时,英国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 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在英国的历史中,威灵顿将军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当时英国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民众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他们认为,是《国富论》使英国发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使英国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力量去跟拿破仑对抗,最后把拿破仑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