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的主要支流

2025-05-10 18:42: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主要支流有10条。除火溪河、梓桐江自左岸汇入外,其余各主要支流均自右岸汇入,涪江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火烧河(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梓潼江、郪江、安居河、小安溪等9条。涪江流域内山区占37.9%,丘陵占56.9%,平坝占5.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众多的支流呈下对称状分布;右岸就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而在左岸支流却较少且短。 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0公里,形成不对称的羽状水系。
火溪河,因源于白马藏族聚居地,又名白马河,藏语称“夺布河”、“夺补河”。火溪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色润坪大窝凼,源头处海拔高程4233米,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河长119公里,河道陡峻,平均比降达21‰。流经平武白马、藏区、木座、木皮等区乡至平武铁笼堡汇人涪江。火溪河滩多流急,上游河谷两岸,经常可见瀑布凌空而下,如百丈银炼挂在崖壁之间,河谷地带藏族群众的板屋楼寨,掩映在山坡绿荫之中,别具一格。这种楼屋可分三层,上层放物,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牛羊,外有回廊阳台围护,铺以木质楼梯。火溪河流经之处,山高谷深,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山巅河谷立体气候分明,既有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乔灌木和各种竹类植物,由于北有秦岭阻挡寒流的袭击,西北有高原的屏障,具有明显的寒湿性亚热带气候特征。源头一带栖居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扭角羚、云豹、金猫等各种珍稀动物和白马鸡、蓝马鸡、藏雪鸡、棕毛虹鸡、绿尾虹鸣等珍稀鸟类。在拖绿曳翠的深涧,绿荫蔽岸的溪边,苍翠欲滴的树下,时时可见大熊猫憨态可鞠的身影。火溪河下游左岸与青川县唐家河大熊猫保护区为邻,源头一带则建有王朗自然保护区。
平通河,古名廉水、让水、青漪江,源于平武县境内药丛山六角顶东南麓平羌崖。药丛山因盛产当归。党参、仕仲、贝母、天麻等药材而得名。平通河出于羌崖后,流经平武、江油两县的大印、平通、桂溪、大康、让水、河西等乡镇,在江油县彰明镇汇人涪江。平通河河长126公里,流域面积1166平方公里,平武境内平均比降16‰。进入江油后河道逐渐开阔,坡度渐缓,平均比降约2.1‰。由于河流流经之处属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400毫米以上,水量丰富,多年平均经流总量达7.4亿立方米。河道洪枯水量悬殊较大,相差达1000多倍。平通河水资源开发较早,在明代即已筑堰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通口河,又名盘江、湔江、白草河,发源于松潘县境内岷山山脉东南麓玉垒山,源头海拔高程4000米以上。流经松潘白羊,平武泗耳,北川小坝、曲山等乡镇,过通口经江油青莲从右岸汇入涪江。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1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河流上游高山矗立,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道千回百折于深涧峡谷之中,进入北川后支流发育,谷间冲积小盆地较多。由于通口河流域中下游位于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水量丰沛,多年平均经流总量达33亿立方米。因河道陡峻、集流历时短,汛期洪水峰高量大,据历史记载,1902年洪峰流量曾这8000立方米/秒。通口河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13.76万千瓦,仅次于火溪河。已建、在建的水电站有两座,装机容量约2万千瓦。
芙蓉溪,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境内,芙蓉溪系涪江左岸小支流,共有两源,西源为正源名杜家河,东源名战旗河,两源分别发源于江油市新兴、新安、双河3乡交界海拔825米的垮石岩南坡和东坡,杜家河与战旗河南流至绵阳市游仙区太平场镇北面汇合后始名芙蓉溪,再南流至绵阳市区东面沈家坝注涪江。河流全长90.7公里,流域面积594.9平方公里。
安昌河,发源于北川县南面龙门山地千佛山南华岭,岭下分为两支,东支出北川擂鼓镇;南支出安县茶坪乡,至安县安昌镇西汇合。流入绵阳市涪城区,在绵阳市区注入涪江。安昌河长95公里,流域间积1180平方公里,中上游属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12亿立方米。安昌河水资源较早得到开发利用,中、下游段沿岸多引水工程。多年平均流速37m³/s。
凯江,亦名中江,发源于安县西北海拔高程2700米的千佛山西麓一碗水,河长213公里,流域面积2620平方公里,流经安县、德阳、中江,至三台县城潼川镇汇人涪江。凯江中、下游河谷宽阔,江面宽浅,两岸多漫滩,沿岸间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坝。中、下游地区属春旱与夏伏旱过渡地带,常多旱灾之苦,尽管沿江水利开发较早,由于洪枯水量悬殊,上游无骨干水库调蓄,每到春夏时节,旱象严重。为了解决抗旱保收问题,1965~1967年建成了人民渠六期工程,干渠经安县、德阳、中江至三台,灌溉涪江干流与凯江之间丘陵区67.8万亩农田。1970~1974年,又建成了人民渠七期工程,干渠沿龙泉山东侧,经德阳至中江,向东折入丘陵区,沿凯江与江的分水岭东南进入三台县。随着两大干渠的建成,凯江两岸百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
梓潼江,是涪江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平武以下涪江左岸唯一的一条流城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梓潼江又名梓江,发源于龙门山东南麓江油县藏王寨棋盘山鹰咀崖一带,源头海拔1700米,河长达340公里,流域面积5200平方公里,占涪江流域面积的1/7。梓潼江经江油二郎庙、小溪坝穿过宝成铁路,由河口入杆潼县低山、深中丘陵区,经仙峰、豢龙绕柠潼县城西,由交泰进入三台县东北后,折入盐亭县,经玉龙镇复入射洪县境,至独座山下汇入涪江。由于涪江在独座山下向南折了一个90度的弯,梓潼江每到汛期江水如箭直奔独座山而来,所以梓潼江古时又名射江。梓潼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4.7亿立方米,仅为通口河径流总量的1/7。尽管径流总量不大,但因其源远流长,城内年降水量分配差异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最大洪峰流量曾达8580立方米/秒。梓潼江中下游,也是涪江水源开发最早之地,唐代起即有引水工程建设。
郪江,发源于中江县铜山,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5亿立方米。郪江流域内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土地垦殖率高,森林覆盖差,多光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蓬溪县境内森林覆盖率仅0.7%。流域内农业主产深受春、夏伏旱之累,干旱严重年头,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是十年九旱的著名老旱区。随着人民渠六、七期工程的相继建成,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琼江,又名大安溪、安居河,发源于乐至县北三星桥,经遂宁、潼南等县市,至重庆市的铜梁区安居镇汇人涪江,河长237公里,流域面积45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91亿立方米,域内水资源贫乏,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径流量仅318立方米。琼江流域内垦殖率高,全流域森林覆盖率仅4%左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四川盆地干旱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域内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重庆市水土保持办公室在80年代初,即对琼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将琼江流域列为重庆市水土保持重点区。经几年的小流域治理,情况已有所好转。琼江,是江河三级支流中实现渠化最早的河道。渠化通航工程始于1956年,1976年全部建成,国家投资300万元,建成梯级船闸14座,通航里程达150公里,年通航能力达12~20万吨。潼南县高肯电站梯埂,采用升船机,吨位20吨,提升高度20.4米,是我省内河水运最高航运梯级。近几年由于水上运输发展停滞不前,琼江渠化通航工程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小安溪,又名临渡河,发源于永川区巴岳山东麓永兴乡白龙洞,流经永川、大足、铜梁、合川,在距涪江汇嘉陵江的河口以上3公里处汇入涪江。小安溪河长170公里,流域面积17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8亿立方米。域内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工农业生产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天然气等。域内交通方便,从永川至合川有沿河公路,成渝铁路横过上游,中、下游可通行木船及小机动船。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柑桔、茶叶为主。工业有采矿、炼焦、炼铁、造纸、蚕丝、制糖等。沿河一带厂矿较多,水质污染严重。下游主河道水体所含酚、氰化物、氟化物及有毒元素砷、汞、锰等均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其他物理指标也大都超过国家标准,致使河中鱼类大量死亡,人畜不能饮用。小安溪是涪江流域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支流。
土门河,发源于茂县境中部土地岭,向东流经土门区4个乡。入北川县注入涪江支流通口河上源青片河。源头海拔1733米,出境海拔890米,境内流长37.8公里,多年平均出境流量12.3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2.96立方米/秒,每公里比降20.36米,集水面积497.2平方公里,有稳定流量较大的支沟20余条。多年平均输沙长量62.54万吨,输沙率167.7千克/秒,含沙量1504克/立方米。 涪江主要支流一览表河名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河长(公里)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火溪河 1490  -119 -平通河 1166 -126 -通口河 4160 -145 -白草河 -1303 -80安昌河 1180 -95-凯江 2620 -213-梓桐江 5200 -340-郪江 2090 -145-琼江 4560 -237-小安溪 1720 -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