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必躬亲是诸葛亮的性格缺陷,现在不也还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吗,老觉得别人做事做不到自己心里去。诸葛亮对蜀汉人才凋零当然是有察觉的,他费尽心思收服姜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蜀汉偏垂一隅,地狭人稀,蜀汉建立时仅有20万户人家,至刘禅投降时也仅有28万户、94万人口,不仅与曹魏的66万多户、443万多人口相提并论,就连东吴的52.3万户,240多万人口也没法比,良禽择木而栖,在那种情况下蜀汉要招募到大量的优秀人才是不可能的,当然诸葛亮累死的真正原因北有强魏虎视,东有孙吴觊觎,而刘备又一意孤行,如非孙权明智,孙刘联盟破裂,蜀吴两家早就被曹魏吞并了,如果没有诸葛亮,蜀汉也难以偏安40年。
首先,这个三国演义里有解释
孔明死之前半个月跟蒋琬说的,当时蒋琬跟他说了“上者劳人”这些话,诸葛亮的意思是:这道理我能不懂么,不是看先主(刘备)把国家都托付给我的份上不敢不用心么,我把这事交给别人怕他们没有我用心啊。
其次,诸葛亮没有传的那么牛逼,一般对诸葛亮的了解是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自比诸葛亮,就把诸葛亮写的各种牛逼,经常捏造历史。
所以,诸葛亮虽然牛逼,没有三国演义说的那么牛逼;而且背着先主托孤的压力,所以事必躬亲。
最后,诸葛亮在看人上确实有问题,比如马谡,刘备、司马懿等很多人都看出马谡这人不中用,诸葛亮看不出来,还派去街亭,可见诸葛亮确实不太识人。
其实,古代的人都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尤其是像诸葛亮一样,满怀抱负的人才。再加上刘备三顾茅庐,更加让诸葛亮感动。所以他决定报恩,如此而已。诸葛亮对于其蜀汉人才的缺乏实其实已经有所察觉,在其《出师表》中明显的写出来了。后主刘禅不理朝政,乐不思蜀,诸葛亮为报答刘备,才选择“士为知己者死“,才苦苦支撑,最后病死五丈原……令人感叹啊……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是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
第二点,六出祁山,三国志记载为五次,北伐曹魏,劳民伤财...
第三点,打压排挤优秀人才,像李严,刘封,稍微犯点错,马上就贬为平民或者置之闲散.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的局面
事必躬亲是主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益州的门阀世家并不是完全归心蜀汉政权。想要培养接班人,外面的人才早就不归吴就归魏了,本土的又不敢大用。在三国演义中的接班人姜维还是降将哩。人才啊,哪个时代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