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临死前为什么要告诉告诉子孙勿近白虎?

2025-05-10 04:56: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勿近白虎”表面上的意思就是不要再碰白花花的银子,深层的意思就是不要再经商。

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 ,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清廷授予他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越缦堂日记》载:“以小贩贱竖,官至江西候补道,衔至布政使,阶至头品顶戴,服至黄马褂”),其母也被授予一品诰命夫人衔。此后,胡雪岩就可以在杭州按照一品级别大建豪宅,更是与浙江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称兄道弟、平起平坐。

或许是因为儿时穷困的经历,再加上胡雪岩生性就仁慈宽厚,发达之后的胡雪岩并未向多数暴发户一样为富不仁,他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在民间是大行义举,因此是赢得了名垂青古的大善人之名。这或许就是为何民间会流传“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这句谚语的原因吧,做商人就要学胡雪岩,纵有万贯家财,但世人却从未说过他“为富不仁”,纵是身为历朝历代最瞧不起的商人,他却成功由商转政,成为二品大员,并更是随着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名垂青史。


胡雪岩自发达后,就致力于慈善事业。如1876年–1878年,清末华北地区爆发大规模自然灾害,史称“丁戊奇荒”,这次灾害受灾人口过亿,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甚至出现“易子析骸”这样的人伦惨剧,此后江南富豪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胡雪岩亦不例外,据《光绪朝东华录》载:“(胡雪岩)为陕西捐银5万两,为河南、山西各捐银1. 5 万两,为山东捐银2 万两,制钱3 100串,另有新棉衣3 万件,合计银钱米价棉衣及水陆运解脚价估计已在20 万内外”。

再如太平天国年间,作为浙江要地杭州是几近易手,太平天国与清朝两国是时常在此发生大战,因此杭州是受损严重,灾民更是数不胜数,此时胡雪岩是“始则设粥厂,设难民局,设义烈遗阡,继而设善堂,设义塾,设医局,修复名胜寺院,凡养生送死赈财恤穷之政,无不备举”,“尝于冬日施丐,每人棉衣一件又钱二百文,一时托钵之流颂德不置”。


当然,胡雪岩不仅是对民间行义举,对朝廷亦是如此。1873年,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欲发兵收复新疆,胡雪岩就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从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同时他还给西征将士送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免去了西征军水土不服之症,因此左宗棠曾盛赞曰:“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但胡雪岩虽一生都在行善事,可他始终都是一个商人,商场上的事情向来是瞬息万变的,稍走错一步,就是倾家荡产的结局。

而事实上,胡雪岩是遭遇到了这种结局,他一生辛辛苦苦打下的胡氏江山,最终因走错一步棋,致使毁于一旦。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企图垄断丝茧贸易,但他这般作为自然是让外商所不容,尤其是日商,于是外商开始联合抵制。最初,胡雪岩借着充沛的资金是用高价在国内收购了新丝数百万担,从而占据上风。可是后来随着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的中法战争的爆发,市面剧变,如此胡雪岩用高价收购的新丝瞬间就变得“一文不值”,被迫贱卖,亏损达1000万两。


胡雪岩是惨败,而为了填补漏洞,胡雪岩不得不贱卖半数家产。当然,此时的胡雪岩虽说是损失惨重,但却还没有到倾家荡产的地步,只是可惜,他曾经忠心耿耿的情廷突然插上一脚,朝廷见胡雪岩居然变卖家产,担心他破产,于是并下诏让时为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之后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如此,在朝廷这般落井下石,胡家最终破产,而胡惟庸也在次年十一月,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回答2:

白虎其实不是老虎,而是指的是做商人和进官场,因为胡雪岩他自己从过商,后来还因为对朝廷有功被封了官,但后面却因为这份事业和官场的斗争导致自己下场很惨,所以希望后人不要步自己的后尘。

回答3:

这里的“勿近白虎”指的是下海经商,因为胡雪岩就是因为经商导致最后被人敲诈导致破产,最终郁郁而终的,所以也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要轻易去经商。

回答4:

因为他不想让子孙走自己走过的路,觉得一个人被金钱蒙蔽双眼是非常可怕的事,所以这样告诫子孙。

回答5:

因为胡雪岩认为自己最后被金银所害,白虎的意思是白银,胡雪岩不想让他的后代去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