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的产生,源于建国初广播电台的报时需求。随着 1949 年 9 月 27 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北平改名为北京,自中央以下各级广播电台报时呼号也都开始冠以北京称谓,北京时间由此诞生。
拓展阅读:
北京时间的诞生过程:
作为当时最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体,无线广播的整点报时是向全国授时的最便捷方式。随着 1949 年 9 月 27 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北平改名为北京,自中央以下各级广播电台报时呼号也都开始冠以北京称谓,北京时间由此诞生,并逐渐为民间接纳。
实际上,中国现今仍未对国家标准时间做出明确规定,由国家天文台编制的《天文年历》中也从未使用过“北京时间”一词。
北京时间,只是 1949 年之后,用于指代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东经 120° 标准时间(GMT+8)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无论在近代还是当代中国使用过的各种标准时制中,都包含了不止一种标准时间。
不过,北京时间并非立即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撰出版的《天地年册》,截止到 1952 年年底,理论上中国仍然实行民国时期五时区的标准时区划分。最晚使用「北京时间」的地区是西藏和新疆,两地分别迟至六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末,才放弃使用东经 90° 标准时(GMT+6),转而使用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