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配体数)
化合物中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减化合价绝对值,再除2。
如NH₃,氮最外层有5个电子,化合价是-3,未成对电子是2,即一对。
在分子轨道中只以单颗存在的电子,而不形成电子对。因成对的电子较为稳定,不成对电子在化学中是相对较罕见的,而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则较易发生反应。在有机化学中,不成对电子通常都应用在自由基中,以解释众多的化学反应。
扩展资料
在d和f轨域中有不成对电子的自由基是较常见的,因这两种轨域较不具方向性,因此不成对电子不能有效地形成稳定的二聚体。
在一些稳定的分子中也会出现不成对电子。氧分子中有两颗不成对电子,而一氧化氮中有一颗。氧分子中不成对电子的自旋方向必然一致,因此氧元素表现出顺磁性。
镧系元素中的不成对电子是最稳定的,它们的f轨域不太与外界反应,不成对电子更难形成化学键。
在原子中,带负电、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与核内带正电的质子互相吸引,而位于两原子核之间的电子则皆受两方吸引。因此,原子核和电子间最稳定的组态,是当电子位处两原子核间之时。
相对原子质量的发展:
1929年,W.F.吉奥克和H.L.江斯登发现天然氧中存在着O、O、O三种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完全均匀,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基准就欠妥。
后来物理学界改用O的1/16 作为原子量基准,化学界还沿用原来的基准,从此原子量出现两种标度,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确定以1.000275作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子:物理原子量 = 1.000275 × 化学原子量。存在两种标度必然经常引起混乱。
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暨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简称IUPAP)上,德国J.H.马陶赫建议C=12.0000作为原子量基准,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未成对电子
各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是多少
第4周期18个元素:
元素原子 电子排布 未成对电子数目
K [Ar]4s1 1
Ca [Ar]4s2 0
Sc [Ar]3d1 4s2 1
Ti [Ar]3d2 4s2 2
V [Ar]3d3 4s2 3
Cr [Ar]3d5 4s1 6
Mn [Ar]3d5 4s2 5
Fe [Ar]3d6 4s2 4
Co [Ar]3d7 4s2 3
Ni [Ar]3d8 4s2 2
Cu [Ar]3d10 4s1 1
Zn [Ar]3d10 4s2 0
Ga [Ar]3d10 4s2 4p1 1
Ge [Ar]3d10 4s2 4p2 2
As [Ar]3d10 4s2 4p3 3
Se [Ar]3d10 4s2 4p4 2
Br [Ar]3d10 4s2 4p5 1
Kr [Ar]3d10 4s2 4p6 0
如上,未成对电子数目最多的是Cr原子,有6个未成对电子。注意,电子分布遵循洪特规则,简并(能量相同)的轨道总是先分占不同的轨道。如3d5,5个电子会分占5个d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