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的音乐特点?

2025-05-09 01:51: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中所表现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对稳定性的艺术特色。它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的展现,是土家族音乐艺术之生命。风格作为土家族音乐艺术中所体现的审美范畴,是从音乐艺术整体上所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被人们感知的,是土家人民在歌唱其民歌的主观心态特征和表现其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物质外壳的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难以说明却又能感受的艺术特质。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其特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土家族群居的社会群体中逐渐形成的。
  在土家族山歌中,一定特点的音调的成音与该地的语音音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要真正体现审美意义上音乐风格的能力却是语言所不能及的。如土家族地区湘、鄂之比,鄂西利川的口音与四川相近,但和湘西的口音比较却有很大的区别,而在音乐上也有近似与差别之处,其共性是都采用五声性音阶,而不同点则是旋律进行中音程上的区别。 [编辑本段]歌词形式  土家族歌词多采用七字句,如:“晚风轻轻摇树梢,月亮静静上楼角,么妹轻轻往外走,金竹林里会阿哥。”五句子歌也是土家族一种独具特色的山歌,如:“男在高上打一望,妹在河里洗衣裳,男向妹子把手招,妹在河里抬头看,棒槌捶在石头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土家族山歌的多样性。多样化的题材不仅本身成为风格的一个特点,而且必然会反映在作为音乐形态主体的曲调之中,从而对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衬词在土家族山歌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衬词运用较为广泛并具有独到之处,如“哎呀佐”、“嗬也嗬”、“哎哟也”、“喂衣哟”、“罗”、“哪”、“嘛”、“哦”、“啊”、“哇”、“唉”、“罗姐儿”、“里兰当”等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份的表义是有限的,但与曲调结合后确有很强的表情作用,它也是土家族山歌歌词中能影响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编辑本段]演唱特点  在土家族聚居的这一群体中,其山歌的歌唱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以音高、音色、力度和时值上的细微变化,歌唱中以“滑”、“倚”、“颤”、“假声”等手法的不同运用,体现出土家族山歌歌唱中特殊的内涵,它是歌唱中具有风格标志的艺术手段;同时,土家族山歌歌唱中也注重使用悠长的气息演唱音域宽广与跳度较大而波浪起伏的旋律。这些特殊的歌唱方法却因不影响信息的交流而更多的受着传统心态的控制,故更长期的保持了原有的状态。土家族山歌在原生的状态传承中,不仅是歌词传承,而且独特的唱法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较忠实的传承。由此,通过山歌唱法而更加显示出土家族音乐艺术独有的风格。 [1] [编辑本段]曲调特点  土家族传统山歌的曲调,可以配唱多种唱词,可以为多位不同特点的歌手演唱,也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中流传。我国戏曲、曲艺音乐的程式性在山歌中同样体现出来了。土家族山歌多是五字句、七字句,后才有散句,每类歌都有固定的曲调。另外,与专业音乐创作不同,它的一度创作(编曲)和二度创作(演唱),是共同进行的,是歌手与欣赏者综合创造的结果。人们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又积极参与,使这一民间文艺样式影响着生产劳动、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歌师傅大多不识字、不识谱,没有系统的音律理论,却能产生五声、七声和各种特殊音阶、调式;没有系统的曲式结构理论,却能编出各种逻辑严密、结构严整的曲式来,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他们的音乐才能。 [编辑本段]传承方式  土家族的山歌不像作曲家的歌曲一旦完成即便定型,它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衍化与完善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种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土家人民既是创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同时也是批评者。这种六位一体的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传承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自然与文化背景中完成的。而其中对土家族音乐艺术影响最为明显的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民风民俗。操作方式是一代代口传心授,一辈辈衍展传递,并由口头语与符号的操作方式而传承。音乐语言的口头传承主要是师傅所授,习学者从其音响去感悟,体验音乐语言中的美及音高的准确;从气口、气息、语气、句法去获取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强弱关系,把握音响变量;从方言音色、发声方法上操作,掌握土家族音乐特点。他们与听众直接从声音交感,而听众也具有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他们不以某种固定性或封闭性的情绪期待、创作与欣赏行为方式约定,而使一切都是合理的。

回答2:

每个地方山水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