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叫“九州”,指的是哪九个州?又有哪些名字被保留下来。“九州”,是我们很熟悉的“中国”的代名词,比如“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之名始于黄帝,《周公职录》曰:“黄帝割地布九州。”尧舜禹沿袭九州之称,虽略有调整,但“还为九州”。
《尚书·禹贡》记述了夏朝时的九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尔雅·释地》则记述了商朝时的九州,其中减去青、梁二州,添进幽、营二州。《周礼·职方》记述了周朝时的九州,以夏朝九州为基础,减去徐、梁二州,添进幽、并二州。
虽几经变化,但有两点始终未变:
一是九州之数没有变,足见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对“九”的偏爱;二十九个州的名称皆与名山、川海相伴没有变。如“济河据兖州”,“海岱惟青州”,“淮海惟扬州”,“荆河据豫州”等,无一不是依山傍水而得名。
究其原因,多在变与不变之中,易变的事物不宜
作为地名,不易变的,特别是“千古不易”的名山川海,具有恒久性、稳定性和广泛认同性,这正是九州之命名的充分理由。
对此,古人说得既直接又明白,“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从古至今,这已经成为我国确定行政区域疆界和名称的重要特点和方法,而且将长期沿用下去。
九州的正统性
九州的范围,九州的完整,是中国古代王朝在疆域上正统程度的一项标准。在九州之内建立的王朝,无论是谁,都可以获得几分正统性,在“正史”里面占正位。
在九州之外建立的政权,都属于“四夷”范畴,在正史里面居旁位,或完全没有位置。古代一些有政治抱负的北方民族,想南下发展自己的政权,建立自己的王朝,为了获得正统性的承认,大都要解决进入“九州之内”的问题。如鲜卑政权北魏的孝文帝,要自代地南迁,其理由之一就是“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魏书》卷十四)。
在“九州之外”为什么不行?因为在九州之外只能算是“四夷”,而“夷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低“华夏”一头,没有正统性。孝文帝是要“承累圣之洪基,属千载之昌运”,没有天下人对他的正统性的承认,怎么可以?要获得正统,须做不少事,而在地理上进入九州之内,是很重要的一条。不入九州,则属于“要荒”,就还是蛮夷,谈不上正统,谈不上“洪昌”。
保存下来的州名
如今,有六个州作为行政规划单位被保留下来,其中有作为地级市的徐州、扬州和荆州,以及作为县级市的冀州、兖州和青州,但是和过去相比,它们的意义已然大不相同,另外三个州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国以前叫九州,指的是哪9个州?还有哪些州的地名被保留至今?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来看,九州主要是分成了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古老的九州在历史的长河有的彻底消失,比如说凉州、豫州。还有的则是以换名字的方式存在,比如说冀州。剩下的九州之称也只是空有其名。不过名称并不重要,当初的九州文化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
古代九州分别是冀州,豫州,雍州,梁州,扬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目前保存下来的周明友有6个,分别是徐州,扬州,荆州,冀州,兖州和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