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地球与其它行星的比较

2025-05-10 14:16: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没有比较就难以了解演化。要不是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许会认为其它行星上也有板块构造,所有行星都处在均衡对流之中。但是实际上,除地球之外还没有在其它行星上观察到板块运动的踪迹。在太阳系中,我们只在很少的星球上(地球和木卫一)观察到明显的地质活动。从图版Ⅱ我们可以推测,许多行星可能处于“休眠”状态,我们之所以没有观察到它们的地质活动,只是由于观测的时间太短和观测分辨能力不高而已。

对于其他星球内部的结构,目前只对月球和火星等少量行星有准确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它们表面采集的岩样和少量月震及火星地震的资料,可用来与地球内部结构作对比。

月球表面上月海岩石主要由熔岩流组成,其成分与玄武岩相似,高地上主要由富铝岩石组成,如斜长岩、橄榄岩等。与地球类似岩石比较,SiO2及碱金属(K,Na)含量低一些,没有三价铁。而且,大部分易挥发元素和亲铁元素都是贫化的,却富含耐熔元素(钛、锆、铬及稀土元素)。

月球表面的热流密度平均值约为地球表面的1/5左右,目前只有微弱的磁场,但多数月球样品有一定的剩余磁化强度,推测曾经有过强度为上千μT的古磁场,比现代地球磁场低1~2个级次。在月球上每月可观测到300~700次月震(地球上每年可记录到80万次),都小于里氏三级。月震发生的位置比较固定,显示了14天、206天和六年的潮汐周期性。根据月震资料可推测月球内部有如下一级近似的圈层结构。

(1)月壳厚度60~70km,比地壳平均厚度大4倍左右。上月壳P波波速为1~6km/s,厚约20km,下月壳Vp=6.8km/s。根据样品推测主要岩石为斜长辉长岩。

(2)上月幔的厚度为250~450km,Vp=7.7km/s,推测为富橄辉石的岩石组成。中月幔底面深度为800km左右,Vp=8.0km/s,Vs比上月幔略小。

(3)从800~1000km深度是月震发生的区域,此层Vs比上下圈层明显减小,可能反映部分熔融,可能与地球软流圈对应,也可能是外月核的残余体。因此,月球的上覆硬岩石圈厚达800km左右,比地球厚4~6倍,因此不可能有板块活动。

(4)从1000~1500km为下月幔,Vp=7.5~8km/s。

(5)下月幔到月心(1738km深处)为月核,Vp比下月幔小(有人估计只有4~6km/s),给人月球是“软心”的感觉。

根据上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推测月球与地球同期(46亿a)形成;在43亿a时已分异成月壳、月幔和月核,并受大量陨石撞击;随后曾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在31亿a前后火山活动基本停止,形成厚而冷的硬岩石圈,进入了“老年期”。目前没有发现月球曾经有海洋存在的迹象。由于没有大量水的介入,月球的地质作用和演化历史比较简单,似乎除重力滑移之外,不出现大规模构造活动。

对比月球的情况,可以设想固体地球向老年期演化的不可逆趋势:岩石圈增厚,软流圈与地球外核萎缩,地震向深部发展而板块运动趋于停止,地热流和地磁场逐渐减弱,易挥发和易熔元素经分异作用上升并向太空散发等等。当然,这个演化轨迹不会是线性的和平稳的,而可能包含间歇、突变等多阶段性。处于向老年转化的行星的研究,也许会对检验这一设想有所帮助。

从火星表面可以观察到一些构造运动的迹象。例如,火星映像上有拉伸裂谷形状物,有特大型盾状火山,有类似于断裂的放射状线条族。实际上,在火星表面上有大量的铁镁质物质(玄武质),典型样品的成分是SiO240%~45%,Fe2O318%~20%,Al2O35%~6%,MgO 8%~9%,CaO 5%~6%,SO3含量相当高,如6%~10%,相对地富碱的花岗岩物质相当稀少。火山样品中还发现有冰和水化矿物存在,现在极地还有冰盖。因此,火星可能有过潮湿的大气圈及水系,规模可能比地球的水气圈小。

经88d的地震观测,测出二次较大的地震。据此推测火星壳厚度为16km,岩石圈厚度约200km。目前火星磁场很弱,但3%~7%的土壤有磁性,磁性矿物类似于磁铁矿(有人认为来自陨石)。火星的平均密度约为3930kg/m3,低于地球和月球。

关于火星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说法。较流行的说法是火星形成于45亿a前,大规模的地质作用发生在25亿a~35亿a期间,不仅演化时期比月球长,而且作用也比较复杂,包含有构造隆起、断裂及外生作用。但是,10亿a以来火星上的主要地质作用已经终止。其演化阶段似乎是壮年期已过,走向老年。但是,这种说法与有的资料矛盾。另一种观点认为火星正处于少年期,在将来才会有强烈的地质作用。这两种观点上的分歧要收集更多的资料后才能解决。

总的来说,地球因与太阳距离适宜,温度易使氧和氢结合成水,而不是像金星那样形成CO2(金星有浓密的大气圈和磁场)。同时,地球体积适宜,其重力正好可吸引水分形成大洋,并保持平衡位置。因此,地球得天独厚、充满活力。但将来演化的趋势应是岩石圈加厚,流体挥发,软流圈萎缩下沉,地核逐渐缩小,最后变成分异极好的壳—幔核三个固体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