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态度与不同的结果是什么?

2025-05-10 02:43: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许多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当然,我们应当追求完美,但是世间的事没有一件是完美的,它们最多也就是接近完美罢了。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你就只能永远等下去了。

为此,拿破仑·希尔讲了三个故事,相信你能受到启发。

故事一:吉恩娶妻。

吉恩快40岁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稳定的会计工作,一个人住在芝加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点结婚。

吉恩渴望爱情、友谊、甜蜜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以及种种相关的事。他有几次差点就要结婚了,并且有一次只差一天就结婚了。但是每一次临近婚期时,吉恩都因不满他的女朋友而作罢。

两年前吉恩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好女孩。她端庄大方、聪明漂亮又体贴人。但是,吉恩还要证实这件事是否十全十美。

有一天晚上当他们讨论婚姻大事时,女孩突然说了几句坦白的话,吉恩听了有点懊恼。

为了确定他是否已经找到理想的对象,吉恩绞尽脑汁写了一份长达4页的婚约,要女友签字同意以后才结婚。

婚约既整齐,又漂亮,看起来冠冕堂皇,内容包括他所能想像到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其巾有一部分是宗教方面的,里面写到了哪一个教堂、上教堂的次数、每一次捐钱的多少;另一部分与孩子有关,提到他们一共要生几个小孩、在什么时候生等等。

他把他们未来的朋友、他太太的职业、将来住在哪里以及收入如何分配等等,都不厌其烦地率先计划好了。在婚约末尾又花了半页的篇幅详列了女友必须戒除或必须养成的一些习惯,例如抽烟、喝酒、化妆、娱乐等等。

女友看完这份最后通牒似的婚约,勃然大怒。她不仅把它退回,还附了一张便条,上面写道:

“普通的婚约上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想必它对任何人都适用,当然对我也适用。我们从此一刀两断吧!”

吉恩告诉拿破仑·希尔这段奇遇时,还委屈地说:“你看,我只是写一份婚约而已,又有什么错?婚姻毕竟是终身大事,我不能不慎重其事啊!”

吉恩真是大错特错。他是过分紧张,过度谨慎。

不论是婚姻,还是任何别的一件事情,你都不能吹毛求疵,以免你所订的每一种标准都偏高了。吉恩处理婚姻的办法,想必和他对工作、积蓄、朋友,甚至可以说他工作或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是一样的。

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须折衷一下,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行动以前永远等待的泥沼中。

当然,你最好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故事二:杰米买房

杰米是个普通的年轻人,大约二十几岁,有太太和孩子,收入不多。

他们全家住在一间小公寓,夫妇两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们希望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较干净的环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时也增添一份产业。

买房子的确很难,必须有钱支付分期付款的头款才行。

有一天,当他签发下个月的房租支票时,他突然很不耐烦,因为房租跟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

杰米对太太说:“下个礼拜我们就去买一套新房子,你看怎样?”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她问,“开玩笑!我们哪有这份能力!我们可能连头款都付不起!”

但是杰米已经下定决心。

他十分坚定地说:“跟我们一样想买一套新房子的夫妇大约有几十万,其中只有一半能如愿以偿,一定是什么事情才使有些人打消这个念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买一套房子。虽然我现在远不知道怎么凑钱,可是一定要想办法。”

下个礼拜他们真的找到了一套俩人都喜欢的房子,房子朴素、大方、实用,头款是1200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凑够1200美元。

他知道无法从银行借到这笔钱,因为这样会影响到他的信用,使他无法获得一项关于销售款项的抵押借款。

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杰米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直接找承包商谈谈,向他私人贷款呢?

杰米真地这么做了。

承包商起先很冷淡,但由于杰米一再要求,他终于同意了。

承包商同意借款1200美元,几个月后,杰米可以按月还钱,每月还100美元,利息另计。

现在杰米要做的是,每个月凑出100美元。

夫妇两个想尽办法,一个月可以省下25美元,还有75美元要另外设法筹措。

为此,杰米想到了自己的老板。

第二天早上,他直接去找老板,向他说起了他准备买房子的事。

老板很高兴杰米要买房子了。

随后,杰米说:“尊敬的先生,你看,为了买房子,我每个月要多赚75元才行。我知道,当你认为我值得加薪时一定会加,可是我现在很想多赚一点钱。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应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老板对于他的诚恳和雄心非常感动,真地找出许多事情让他在周末加班工作10小时。

杰米夫妇终于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房子。

从杰米的故事中,你不难看出:

第一,正是杰米的决心使他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实现他的心愿。

第二,正因为他有了坚强的决心,他的信心便由此大增,下一次决定什么大事时会更容易、更顺手。

第三,他因此而提高了全家的生活水准。如果他一直拖延下去,直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他就很可能永远也买不起房子了。

故事三:席第创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席第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

他开始很喜欢他的工作,但5年之后,他对工作上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资升迁的死板人事制度(这使他升迁的机会很小)愈来愈不满。

他突然灵机一动。他已经学到许多贸易商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在海关工作耳濡目染的结果。

为什么不早一点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

他认识许多贸易商,他们对这一行许多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

但是,自从席第想创业以来,已过了10年了,直到今天他仍然规规矩矩地在海关上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每一次准备放手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

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海关工作的一时留恋、贸易条款的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完的借口,这些都是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

你不难明白,这其实是他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他就只好一直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