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发明了什么东西

李四光发明了什么东西
2025-05-10 16:11: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四光发明了地质力学理论。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扩展资料:

他是新中国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就是坚持真理、无私奉献、一心报国的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提起李四光,吉林人民都会想起这样一个地方——长春地质宫。这里,留下了李四光无数个披星戴月认真工作的身影;这里,承载着李四光对祖国地质科学的殷殷期望。

1949年秋,在海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满怀着惟图国强、不谋己荣的爱国情怀,携夫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对于这样的选择,身边的好多朋友感到不解,面对质疑,李四光坚定地回答:“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我所学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现在,我的祖国和人民还在贫困中挣扎,我应当回去,用我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祖国的面貌。”

李四光归国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学家们预见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兴起,我国地质科学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相关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四光:永不磨灭的“地质之光”



回答2:

中国发明家故事----李四光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公元1889~1971)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湖北省黄冈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6日,原
名李仲揆.他的父亲李卓侯是个穷秀才,以教书为生,用当地一座破庙教几
个学生养家糊口.小仲揆很早就帮家里做事,白天打柴,晚间跟父亲读书.
13岁那年,父母决定让他到武昌去考由官家供给学膳费的高等小学,他竟以
最优秀的成绩被录取了.
他学习非常勤奋,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年以顽强的毅力和优
异的学习成绩赢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他激动得在填写留学护照表时,误将
年龄"十四"填写到姓名栏,为了不使表作废,他急中生智,把"十"改成
"李",给"李四"后边加个光阴的"光"字,"李四光"这个后来响震科
坛的名字便从此产生.

读书不忘救国

李四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长大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
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凌,他从家乡至武昌的路上老艄公盼望有人替中国
人出口气的感叹,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这次有机会留学日本,他志愿
进入大阪的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想将来把这些知识用在祖国的造船
事业上.留学期间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顽强毅力无
不敬佩.
他在日本期间,有幸见到来日本向华侨和留学生宣传革命救国思想的孙
中山先生.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讲,使他看到了我们苦难的祖国确有爱国志士
在奋斗着.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李四
光作为第一批会员参加了这次盛会.孙中山先生鼓励他:"一定要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经过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李四光为祖国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1910年春,李四光在日本留学6年后回到了祖国.先在上海一家兵工厂
当工程师,随后又到武昌一所中等工业学校担任教师.他热情地参加了1911
年的辛亥革命,并于1912年以同盟会老会员的资格,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实
业部

回答3: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回答4: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回答5:

李四光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