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倒是是姜子牙还是张良

南阳5圣为什么说谋圣是姜子牙?不知道的别来 乱复制的别来
2025-05-10 07:28: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 “谋圣” 姜子牙

    姜子牙的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姜, 封于吕地为侯,在现在的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建立了吕国,姜子牙就出生在如今的董营村,那里还保留有吕国墓冢,周围分布有吕岗、吕林、吕桥、吕湾、子牙溪、双氏庙等遗迹,旧时庙宇内也敬奉有姜子牙塑像。吕国为一个古国,已被史学界认定在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所灭。后人尊为“谋圣”。

          张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张良所学《太公兵法》,是姜子牙所著,所以“谋圣”是 姜子牙。

  2. “商圣”范蠡

    范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宛三户(今南阳市淅川县人)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

  3. “科圣”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一生“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为世界的科学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5. “智圣”诸葛亮

    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认为是智慧的化身。躬耕南阳,从而发生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人称“智圣”。

回答2:

张良

谋圣

汉初大臣,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传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时,遇黄石公。后来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以谋反罪名由吕后急令处死,韩信全家抄斩。一代开国元戎,千古军事奇才的韩信,却遭灭族之祸。从而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
张良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

回答3:

“谋圣”----姜子牙
“科圣”----张衡
“医圣”----张仲景
“智圣”----诸葛亮
“商圣”----范蠡
合称“南阳五圣”

又有称张良为“谋圣”。然张良所学也只是姜太公的《六韬》和黄石公的《三略》而已。所以,“谋圣”还应该是姜太公姜子牙。

回答4:

谋圣,指的是谋略出众和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谋士。
中国古代被称为谋圣的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姜子牙、鬼谷子、张良、司马懿,其中司马懿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谋略登上了帝王的宝座,成为西晋王朝的高祖宣皇帝。
1.姜子牙在南阳五圣中被称为谋圣,西周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始祖。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2.鬼谷子(公元前400——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与墨子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
3.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的称号,字子房,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张良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相传为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国五世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少(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中。传说他逃亡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友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均为刘邦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曾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惠帝得立为太子亦为他所策划。在刘邦建立汉朝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曾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4.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