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单腹胀大又称鼓胀、单鼓。独腹部肿大,而躯体四肢皆消瘦,称为单腹胀大。
本症,《素问.腹中论》称为"鼓胀"。《灵枢.水胀篇》称"肤胀"。《诸病源候论》称"水蛊"。《直指方》又有"榖胀"、"水胀"、"气胀"、"血胀"之分。
单腹胀大与肿满有别。肿满系指水肿,其肿多从四肢目窠开始,继而及于周身。单腹胀则肿胀在腹,四肢不肿,严重时才见四肢尽肿。故《医学心悟.肿胀》说:"水肿鼓胀何以别之?答曰: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
单腹胀大与腹中痞块也应区别。腹中痞块是指腹中结块,或胀或痛。单腹胀大虽然腹中也可见到痞块,但经久不移,并见青筋暴露,其症状较腹中痞块为重,不过腹中出现痞块,往往是单腹胀大的先兆。《医门法律》云※"凡有症瘕积聚痞块者,即呈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为单腹胀"。
[鉴别]
常见证候
气滞湿阻单腹胀大:腹部膨大如鼓,皮色苍黄,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不舒,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缓。
湿热蕴结单腹胀大:腹胀大而满,腹皮紧张拒按,肌肤灼热,烦热,口苦,口臭,大便干,小便黄,面色黄晦,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
气滞血瘀单腹胀大: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显露,胸背颈项或面部可见红斑赤缕,面色青紫,胁肋刺痛,形体瘦削,口渴欲饮,唇舌红黯不鲜或紫,脉弦细或弦涩。
脾肾阳虚单腹胀大:腹部膨大,入暮益甚,按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身倦神疲,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肝肾阴虚单腹胀大: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兼见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短黄,大便干,舌质红绛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概念]
腹满,系指腹中有胀满之感而外无胀急之象而言。
本症首见于《素问.刺热篇》与《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大奇论.玉机真藏论》中的"少腹满",《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中满",《异法方宜论》中的"满病",以及《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的"腹气满"均属于腹满的范畴。《伤寒论》、《金匮要略》亦有此症名。《伤寒论》并将腹满程度较轻者称为"腹微满",腹满而兼胀者称为"腹胀满",兼痛者称为"腹满痛"或"腹满时痛",兼腹部板硬者称为"腹硬满"。
本症与心下痞、胸闷往往同时出现,易于混淆。心下痞主要表现为心下痞塞胀满不适,病变在心下胃脘部分;胸闷则主要表现为胸部憋闷难受,病变在胸廓部位,而腹满的病变部位则在胃脘以下的大腹部。
单腹胀大、腹中积聚、脐腹绞痛、小腹痛等,在临床表现中虽可兼有腹满,但单腹胀大与腹中积聚,腹中可扪及包块等有形之物;脐腹绞痛、小腹痛则以疼痛为主要特征。此外,妇女经、带、胎、产的病变中亦可兼有腹满症状。但均不属本症的讨论范畴,谓参阅有关条目。
[鉴别]
常见证候
寒湿内聚腹满:腹部满胀,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弦缓。
脾胃虚寒腹满:腹中满胀,乍作乍止,乍轻乍重,喜暖喜按或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纳榖呆滞,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湿热蕴结腹满:腹满而胀,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宿食停滞腹满: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或厌闻食臭,或大便泄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实热内结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或硬痛,或绕脐疼痛,大便秘结,手足濈然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
属于哪种情况可以告诉我
采用屈膝卧位,也就是双腿下跪,以两肘支撑身体,臀部抬高,以这种姿势重力原理加快肠道蠕动,直至排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既然已经去过医院,应该验血查了肝功等吧,如果查了,应该可以排除腹水和肿瘤。按照中医理论,应为气滞气胀,可能因为脾虚等等。如有房事过度(包括手淫过度)等,肾阳不能温煦脾土,很容易造成脾虚等。西医一概论为消化不良,是治不了本的。请找有经验的中医医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