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东部
较高,属低山丘陵地形;西部较低,属平原地形。区内山清水秀,东南、东北部绿色自然植被丰茂,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4.3%。东北辉山为沈阳国际旅游风景区;境内地形大体由浑河冲积平原和长白山余脉的低山丘陵所构成,其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东南部属长白山余脉,山林风光绝佳,是沈阳国际旅游生态度假区。
过去五年浑南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3.4亿元,年均增长15.3%。2005年浑南区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预计实现403户,比“九五”年末的98户规模企业增加306户,实现历史新高。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亿元,年均增长71.3%。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170.4亿元,年均增长71.1%。增长速度高于沈阳市的平均增长速度。浑南区规模工业亿元企业已达到16户,3000万元以上企业71户。浑南区规模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夯实了我区工业经济基础。
2005年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6亿元,比“九五”年末的5亿元增加21亿元,增长420%。
2005年末浑南区规模工业中机电设备及配件制造业、装饰及新型建材、鞋及服装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62.5亿元,占规模总产值的95.4%。
积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加大对优势企业扶持的力度,设立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重点保护制度,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强化跟踪服务,落实时限、落实人员、提高办理效率;做好治乱减负工作,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外部环境。加快园区集群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从全区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对浑南区工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布局进行规划。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以企业为纽带,以商招商,使园区建设尽快形成规模。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自主创造新为核心的品牌经济战略,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研
发—科技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条龙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为重点,在积极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深化企业改革。在2010年全区各类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浑南区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全区各类市场已发展到54个。形成了以经营鞋类、日杂、电子、煤炭、摩托车及配件、汽车、装饰材料、木材、家具、食品、农副产品等各类商品为主的,批发、专业、集贸结合的区域性商品市场体系。构成了三个市场群:即以东北摩托车市场、摩托车配件市场、长青家电批发市场、东北装饰城、家具广场为主的长青市场群;以中国鞋城、东北日杂、南塔电子市场、万泉家具市场为主的南塔市场群;以高官台炉料市场、东北水暖器材城、金属材料市场、东陵路汽车销售专业街为主的东陵路市场群。
浑南区的物流建设于2003年起步,截止2004年末,全区共发展各类物流企业12户,这些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东陵区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无限生机活力,是全区三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
2004年,浑南区第三产业收入2.7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2%。第三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浑南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坚持“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的总体发展思路,从增强现代化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出发,提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促进第三产业领先增长、结构优化和水平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全区现代化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符合都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投资多元化、经营集约化、设施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完善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市场体系,加大生产性服务供给,突出两个重点——优化结构和增加就业,推进三个进程——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实现四个结合——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相结合,提升传统服务与拓展新兴服务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民营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立足于浑南区的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形成服务沈阳,辐射东北地区的商贸流通集散地。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005年实现86.8亿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