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曾经立在桂平西山顶的电视塔,一度成为桂平城的重要坐标。只不过,铁塔的立起与拆除,都是社会发展与桂平经济发展的必然。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各地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外地来的节目,本地的节目...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曾经立在桂平西山顶的电视塔,一度成为桂平城的重要坐标。只不过,铁塔的立起与拆除,都是社会发展与桂平经济发展的必然。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各地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外地来的节目,本地的节目,内容增多,《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的引进并且电视机产业也跟着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增购了电视机。
茶余饭后,人们围着电视机的时间多了,那时的电视机基本都是黑白机,都是用天线接收,城中各处地形地势,高低不一,间隔不一,也就对电视信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家电视机的天线都是树得越高越好,但依然常见雪花,噪音,遇到天气不好,天线杆的摇摆,那只能看电视机而不是看电视了。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的珍藏版黑白电视机,依然可以用,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信号可接收了。
明显,在广播电视局在桂平一寓的桂平厢东机房的收发信号渐渐满足不了全城居民接收信号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周边的乡镇了。于是,在1986年,广播电视局再次把机房搬到西山上,搭起简易的机房。简单说,因为高,信号传输就远,对于桂平这边的地形,广大地方都可以向着西山接收信号。
那时桂平人晚上的生活就不再单一了,也就多了一项选择,虽然电视节目依然集中在晚上,播放时间有限,但还是有很多人看到出电视台关机的那一刻,不看见那个检测画面,不睡觉。
当然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不知道,也不会注意到那个画面了。不说什么网络,线路影响,就早在十几年前,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行二十四小时有节目了,不存在停机检测的说法了。那时候最记得是周二白天全天没电视节目,晚上十一,十二点钟基本停机,停止播放电视节目;平时也是分时段的,好像是中午放一会,晚上五六点开播。
电视台没有信号的时候,要么就是一片雪花,要么就是这个传说中的信号检测画面。当然了,那时候都是黑白电视机,具体彩色信号,彩色电视机什么时候在桂平出现的,也不太清楚了。
西山上的广播电视收发机房的简陋,但当时也还能满足桂平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求,不过毕竟也是在山上,暑热冬寒,雨淋日晒,这样的环境不说人如何坚持,就是机器设备养护也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为此,进一步建设西山顶的电视收发设施也成为了广播电视新的目标。
但是八十年代,桂平经济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财政收入依然不多,花钱的地方也不少,单靠财政是没办法改善这方面事情的。为此,广播电视局开始发动全县群众,各单位捐款建台。到1986年底,向全县共集得资金7万多元。
与此同时,在同年11月,相关技术人员也从技术上也搞好了接地难题,并在西山顶背面征地120平方米,筹备建筑材料,开始有计划的建设比较符合规格的电视差转台,建设机房,职工宿舍、办公室等。
西山是不高,海拔只有678米,但是,要在山顶上建设单层120平的楼房,困难还是很多的,不说财力物力投入,就是建筑材料从山下整上山顶都要相当大的人力了。在当时,西山景区的游览步道也才建设到一线天这里,从一线天上山顶这段还是比较原始的山道。
为了建设山顶广播电视机房,于是把这段山道修整成台阶状,再慢慢用周边的石头,岩石筑成台阶,一级一级的向山顶延伸。如今那一段路上看到的部分这类台阶,已经不多了,剩下可见的也是经过这几十年来不断修整才有的样子,在初期,这些步级台阶还是很简单原始的。
那些建筑材料,,砖头,水泥,沙石,钢筋等,就是这么的由人力一点点的往上担,往上抬。听说当时搬运材料主要两个方向,一从景区,二是从鸡亦山上来,但无论那个方向,有什么样的方法,爬山都是必须的。在1987,1988年时,还流传着有人就靠这么挑运材料上山顶,三个月就赚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的故事,当时的拖拉机多少钱,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时候在桂平街吃碗素粉是二毛到五毛之间。
这也是辛苦钱啊,想想百十来斤一担的东西,要走多少步台阶才能到山顶啊,现在偶尔上山,路上看到有人就这么空手上西山顶,都喊累得不行,而那时候的搬运工人,不说一天能上下几趟,就是一天一担都要费不少力气呢,三个月的挑担上山能换一台拖拉机,挣的辛苦钱也是应该的。
随着1988年山顶机房的建成,收看电视的体验向好,电视机也大量进入桂平,据当年统计数据,全县拥有电视机24600多台,平均每百户10.25台。由此,桂平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家里好像就是这个时期买的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的。
至于这个电视塔是何时建起来的,倒是没有什么印象了,那时年少,很少爬到顶,总之,到过了1990年后,就有这个铁塔的记忆了。
那时爬到山顶,铁塔是可以随便上的,胆大的人,可以上到允许爬的最高层,在那里观桂平城,眺浔江平原,真是不说众山小,那也是极目N里,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年少,只上过二层,爬高了不行,虽有栏杆挡着,但心里还是有点虚,那时的桂平城什么样子不记得了,只记得紧紧抓住栏杆往塔下张望,看着家人才心安的样子!再后来,也就只上山顶而不上塔了。
再后来,为了安全与管理,管理人员在铁塔楼梯口加了个门,非工作人员不允许上了,塔上风光虽无限,游人也只能望塔兴叹了。
西山广播电视机房的建成,也改变了桂平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这个时期,城区以外的地方广播信号什么情况,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不知道,只知当时家里曾经装有的专门有线接收广播节目的舌簧喇叭倒是慢慢的停止了,每天准时开关喇叭听早晚新闻的习惯不得不停止,广播渐渐也没什么人去注意了。
曾经遍布全城的有线广播网络线路也不见有维护了,安装在各街居民家中的几千个舌簧喇叭,陆续的失声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节目的传播,居民日常对于了解生活资讯,时事时政的方式,也渐渐由“听”向“视”为主了,彩色电视机也开始走进桂平,渐渐出现在居民家中了。
闭路电视技术也开始推广,城中居民家中高高架起的的电视接收天线也慢慢收了下来。一定程度上,遇上不好的天气,看电视也不用担心看屏中雪花与噪影了。
桂平的广播文字节目也是从这时期开始,也只能通过收音机接收了,八十年代桂平广播中的“快讯”、“新闻节目”、“农业科技”、“科学与生活”、“信息与服务”、 “普法讲座”、“浔州今昔”、“文化生活”、“园丁与花儿”等专栏,一度也是收听的热点,但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听众日渐减少,如今,不知还有谁还记得呢?
随着时代前进,信息时代技术手段的更新,桂平人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同时,经济财政也有所改观,西山广播电视机房也渐渐不适应当下要求。于是,就有了搬迁的意愿。
为什么不适合?搬哪去?搬与建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当然了,西山广播电视机房的搬迁,电视塔的拆除,都是发展的必然,有外因,也有内因,有传说,也有计划。无论种种,其中的故事,又有些什么呢?
关于这个西山电视塔,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还能讲出什么故事来呢?多也没有,但再讲个一二,还是可以的。
这是第二篇《西山电视塔的故事(中)》,更多故事请关注第三篇《西山电视塔的故事(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桂平西山:谁还记得山顶上的电视塔?讲述西山电视塔的故事(上)
桂平:城南故事(一)——巨变
桂平:城南故事(二)——防洪墙
桂平:城南故事(三)——人头桥
桂平:城南故事(四)——南津渡
桂平:城南故事(五)——“人头桥”的真实历史
桂平:城南故事(六)一一“人头桥”释疑
桂平:城南故事(七)——下股街,再见!再也不见
桂平:城南故事(八)——码头遗迹保留猜想
桂平:城南故事(九)——历史之远去的浔阳楼与太平天国“反联”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二)——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墙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三)——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门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四)——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门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五)——桂平清代古城之四,四穿楼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六)——桂平清代古城之五,清风楼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六,南城角的锐变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八)——桂平清代古城之七,旧街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九)——北江古渡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千年浔州府
桂平人文之寻访清代义渡文化历史:一方义渡碑,一段仁义事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十二)——城门楼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九)——西山石狮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四)——官桥秋柳话往昔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六)——乾隆御赏过的百岁寿星
桂平历史:大成国记忆一
桂平历史:大成国记忆(二)——大成国王城遗址话今昔
桂平历史:大成国记忆(三)——立国之战,官府的抵抗
桂平历史:大成国记忆(四)——盛极一时,昙花一现
桂平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一——金田起义的宣传
桂平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二——金田起义的记载
桂平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三——金田起义的本地籍王侯